近些年來,“讀書無用論”開始越來越有市場。一是不少人包括專家對延續(xù)30多年的現(xiàn)行高考制度持頗多質問,認為追求分數抑制了青少年的創(chuàng)造力。二是諸多貌似思想、情感、智商健全者,論及教育言必稱素質,認為素質教育和現(xiàn)行基礎教育相矛盾,甚至認為追求分數就不是追求素質。三是不少人拿世界上個別“大成功者”自小“厭學”來說事兒,意思是自小不好好上學讀書、不受到系統(tǒng)的教育也能成器。四是現(xiàn)行教育確有值得改革、改進的地方,某些教育、教導方式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,確有逼迫孩子厭學的成分,因為討厭轉而不依靠上學讀書也成為一種選擇。顯然,對于上學讀書的是非論爭便顯得莫衷一是。
但我仍然要說:上學讀書,讓自己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,對于未成年人來說,仍然是最低成本的成長方式和最正確的成長路徑。理由至少有三條:其一,作為一個孩子,通過小學、初中、高中的學校教育,掌握到他們這個年齡段應當知道的基礎知識,其實就是儲備了長大后必須懂得的常識。一個人常識都不懂,他的路能走多遠,對于多數人來說恐怕不好回答。其二,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其實沒有多大沖突。因為受到良好、合格、基本的基礎性教育,就是保障基本素質的一部分,考試的分數高說明學得好,值得大張旗鼓地肯定與褒揚。反之,就是學得不好,基本的功課都學不好,還有啥好說的呢?其三,用社會行為學的觀點來看,一個孩子在未成年前不認真上學讀書,到底有沒有什么更有價值的事情做?依我看,上網、逛街、呆在家里,都不是有意義的事情。打工去,不說于法不符,也超出了孩子可以承受的身心壓力。而上學讀書,其實就是一種沒有“硬壓力”的集體生活,你尚且不喜歡、不適應、不可承受,去外面做工又有誰會感到喜歡、適應和可以承受呢?
因此,就正如成年人就應當在各自的崗位上做自己的事情一樣,所有的孩子只要有條件讀書,都應當回到學校、回到課堂,認認真真、扎扎實實地讀書,讓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,這或許可以造就有文化、有知識和尊重他人、尊重規(guī)律、尊重環(huán)境的新一代。